近日,商務部發布《關於發布直銷備案產品、直銷培訓員和直銷員複核登記結果的公告》。數據顯示,複核後,直銷培訓員數量為2457人,直銷員數量為326.7萬人,直銷培訓員與直銷員的比例約為1:1329.67。
也就是說,按照這個數據看,平均一位直銷培訓員需要培訓約1330名直銷員。
雖然一個數據概括不了全貌,但足以見得我國的直銷培訓還存在很大一片空白。中國直銷培訓伴隨著直銷發展了二十多年,雖然也在逐漸走向規範化、係統化,但卻依然麵臨著人才短缺、專業性不強、教育缺失等諸多問題。
中國直銷培訓事業是伴隨著中國直銷的發展進程而逐步壯大的。
中國的直銷培訓最早出現在台灣。比如,1990年代在台灣風靡一時的“搖擺機”,就有爽安康的培訓文化做基墊。爽安康的培訓側重於激勵、動力培訓,是台灣直銷培訓模式的典型代表。
緊接著,美國的直銷公司陸續進入大陸地區,以安利為代表的美式直銷培訓在國內逐漸風行。比如,安利公司有耶格係統、貝瑞德係統。
後來,安利的培訓係統經過演變,被其他企業所用,比如,如新642係統。
與此同時,中國本土企業的直銷培訓也在不斷地摸索、成長,直銷培訓趨向於本土化,更適合於中國社會環境。其中,比較典型的是天獅培訓係統。
然而,最早的直銷培訓並不光彩,緣由是起初的直銷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傳銷”,那個時期的培訓在一定程度上可看做是“傳銷式洗腦”。而擔任此項工作的是當時的直銷員。
具體而言,在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的90年代初期,直銷公司幾乎都在采用多層次的獎金製度,直銷員除了銷售產品之外,還有一項主觀意願非常高的工作,就是發展下線,因為下線的銷售收入,上線享有收入提成。這裏的直銷員可以視作直銷培訓員的雛形。
中國直銷經曆了1998年的“一刀切”之後,伴隨著直銷的停滯,直銷培訓也一並進入冷藏期。
直到2005年,《直銷管理條例》出台,規定:

直銷企業應當向符合規定的授課人員頒發直銷培訓員證,並將取得直銷培訓員證的人員名單報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備案。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應當將取得直銷培訓員證的人員名單,在政府網站上公布。⠀
這成為了直銷培訓進入規範化的裏程碑。
2006年,商務部頒發了第一批直銷牌照,獲牌的企業開始啟動直銷事業,與此配備的直銷培訓緊跟其後,其中就包括直銷培訓員的注冊。據商務部直銷行業管理網站顯示,我國最早的直銷培訓員在這一年開始注冊。
伴隨著直銷牌照的頒布,直銷培訓也逐漸步入了正軌。直銷培訓由較早的僅由企業做培訓,發展到現今企業與培訓機構協同合作的複合式培訓模式。
據IPTA中國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培訓理事會常務理事胡渢介紹,作為國內比較早進行企業教育培訓的安利已經進入了成熟期,60%的培訓來自企業內部,40%來自外部,參加培訓成為不少人加入安利的理由。
而資深職業經理人趙巍程認為,現今企業的直銷培訓一般以企業為主導,培訓公司次之。在他看來,後者約占培訓工作的1/5-1/3是比較合適的。
從無到有的內部培訓
企業的內部教育培訓的發展過程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一開始是一兩個人做培訓,接著是教育部門,再到成立商學院。
事實上,商學院的建立近乎與大陸直銷規範化的時間同步。
2005年,國家出台直銷法規,同年9月,如新公司在直銷行業內首開先河,成立如新學院。次年,安利公司建立安利培訓中心。緊接著,2007年,天獅集團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注冊成立了天獅國際商學院。此後,直銷企業的商學院陸續啟動。
商學院大概經曆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外資企業為主,主要與高校合作;第二個階段是以內資企業為主,一般直接成立內部商學院。
據第一直銷網統計,截至目前,至少有26家直企建立了自己的直銷商學院。這些企業的商學院在課程設置上是比較多樣的,包括銷售技巧、團隊建設、市場開拓、潛能開發等等。
此外,每個企業都會根據自身產品、文化、製度等方麵開設特色課程,直銷人從中能更深入的了解到企業特點,產品優勢,製度獎勵等等,以便於更好的開展市場運作,複製經驗。
例如《安利商道》就是經銷商們必修的課程,主要是針對安利基層及正在向營銷助理邁進的營銷人員進行正確經營理念和守則規範宣導的相關培訓課程。而三生公司則針對素養產品推出了《素養奇跡幸福之旅》課程,該課程是素養奇跡體驗營項目的運作培訓,從核心理念、操作方法和方式,做了相關指導。
有時,企業也會根據市場的實際情況臨時做些培訓,比如激勵型會議。另外,企業常會開展一些文化類培訓,比如女性魅力提升、下一代成才培訓等。
另外,企業內部除了通過商學院等專業培訓團隊授課以外,在實際的培訓中,有時實戰經驗比較豐富的經銷商也會參與講課。因而,企業內部能做直銷培訓的人員眾多。
不過,趙巍程認為“大部分商學院有名無實。”這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師資不足,二是結構設置不全麵。
趙巍程也坦言,企業內部的培訓係統並不完善,綜合性人才稀缺。他講道:“在企業內一堂課講得好的人比較多,比如,有實戰經驗的經銷商就能講怎麽做市場,但是其他內容就講不了。其實,企業內的綜合性培訓人才比較少。”
對於企業所做的部分培訓內容,大作為培訓機構總經理張林禪直言:“我認為這並不專業”。
在張林禪看來,直銷企業在產品、模式、公司文化等層麵的專業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市場帶團隊方麵就有所欠缺,這源於企業常從自己的角度思考,缺乏客觀理性的思考判斷,而培訓公司就彌補了這一缺陷。
大陸的直銷培訓市場稍慢於直銷的發展。
據胡渢介紹,中國最早的第三方培訓是來源於台灣的老師,可分為兩個流派,一是傳統的個人培訓講師,比如陳安之;二是成係統的培訓,如爽安康的潛能培訓。
之後,培訓市場緩慢地發展起來,遍地開花,但依然不成規模和體係。
直到2010年,國內才出現相對專業的培訓機構。
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培訓機構一直將“技能”作為定位。直到2013年,直銷培訓的理念才有所轉變。業內培訓專家開始提倡以“教育”為直銷培訓的重點。所謂的“教育”,更偏重於企業文化的量身打造、人文教育理念的傳播、社會責任價值觀的輸出。
現今,直銷培訓市場上的第三方機構大部分都是以上兩種定位,或是隻做一種,或者兩種兼做,但有所側重。總體上來看,以培訓為定位的機構偏多,而把教育作為定位的較少。
業內人士認為,直銷培訓市場的人才混雜,但從整體上來看,供不應求。培訓機構的形式也出現了種類的多樣化,有多人組成的正規公司;有單打獨鬥的個人講師,又稱“遊俠”;還有行業媒體所拓展的直銷培訓板塊等。
專注於直銷培訓的多位人士表明,現今的直銷培訓業中,專業培訓的人員不足、流動性大、專業度不佳是主要問題。
在胡渢看來,全能型的培訓人員並不存在。俗話說,“術業有專攻”,一個人什麽都講就會深度不夠。培訓人才某個領域的專業化,能促使整個培訓係統的完整性與複合型,講師應該在某個培訓板塊中做透徹、做精深,才能滿足市場需求。
而對於直銷培訓人員流動性過大的問題,張林禪以為,能經受得住直銷江湖誘惑的講師並不多,比如業內的“遊俠”常緊跟著利益點,徘徊在講課、帶團隊之間。培訓人員的流動性大,對於直銷培訓的業態來說是百無一利的。沒有穩定的培訓團隊,就不能深耕於直銷這個領域,就不能做出真正有深度的、有價值的培訓來。
培訓專業度不佳的緣由就比較複雜了,主要原因是進入培訓業的門檻較低,從事培訓的人員良莠不齊,再加上專業度高的機構數量較少,這就拉低了整個培訓市場的水準。
培訓市場的繁榮及多樣性也給企業帶來了新的選擇。現今,越來越多的直銷企業采用企業內部培訓與外部機構培訓相結合的形式來做培訓。
2018年《中國直銷教育培訓透視報告》顯示,大多直銷從業者比較看好企業與第三方合作。其中,認為任何階段企業都需要與第三方培訓機構合作的人,占比為40.4%;有37.9%的人認為企業僅僅是初創階段需要與第三方合作,在成熟期需要自己建立培訓機構,沒必要再聘請三方。
⠂
圖片來源:《中國直銷教育培訓透視報告》
盡管發展尚不成熟,但第三方培訓機構已經成了直銷培訓體係中舉足輕重的一部分。張林禪認為,培訓公司的專業性在於其有更開闊的視野授課,他表示:培訓機構能夠看到許多不一樣的東西,能給企業帶來更有益的經營理念、思路。
在直銷事業中,培訓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企業培訓與培訓機構在培訓內容、特色上有所不同,且有各自的長處,兩者的結合能給直銷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如張林禪所說,企業的直銷培訓應該“內外兼修”。第一個“內”是企業要有培訓的意識,把培訓當成第一要務。第二個“內”是企業要有自己的培訓團隊,比如企業的商學院、講師班子,把企業能做的培訓內容做到專業的極致。
而“外”就是要請外麵專業的培訓機構,請他們來講市場開發、會議邀約、管理團隊、戰略布局等內容,第三方培訓公司的客觀、中立更有利於整個公司的長遠發展。
然而,無論是企業內部培訓體係,還是第三方培訓體係,兩者在直銷培訓上都存在一些通病。
比如,有的企業或第三方機構在直銷培訓中提倡做大單,宣揚一夜暴富,扭曲了直銷培訓的真正意義;培訓中側重於直銷銷售技能的培訓,缺少職業道德教育,直銷從業者就容易違法違規;對直銷從業人員的培訓內容不夠全麵等。
尤其是近兩年,激進、造夢式的事業訓導或是不專業的產品培訓,滋生了涉傳、虛假宣傳等諸多行業亂象。
因此,培訓工作不能僅限於培訓本身,還要做好教育工作,培養文化道德、對法律法規有所敬畏,這樣才能給直銷人帶來更深刻的、更持久的正麵影響。
“隻重視培訓而不加強教育,出來的人才不是真正的人才,”捍衛直銷網CEO胡洪軍表示,“教育是人品的提升和糾偏。”他也坦言,做好教育並不容易,“教育需要長時間的監督管理與服務。”
有著16年一線直銷培訓經驗的趙巍程也認為,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表現形式是一方麵,最重要的核心是其能夠正確的引導人一心向善,至少能夠在經營過程中做到合法合規。因此,他常年把宣揚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作為道德培養的根基。
趙巍程進一步指出,直銷培訓雖然存在諸多問題,但隻要去一一解決並不難,需要的是企業下定決心把培訓這件事情當做企業的真正事業來做。
尤其在當前的高壓監管之下,企業更應當把培訓真正地重視起來,不僅要做好產品培訓、企業文化、法律法規、直銷技能等基礎培訓工作,更要注重道德教育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引導直銷人向上向善,才能將規範經營、自律自強貫徹落實到底。
簡言之,直銷培訓事業不僅要“內外兼修”,還要“德才兼備”,直銷企業在直銷培訓工作上仍是任重而道遠。